38岁的苏敏,虽然是名肢体残疾人,但她一直乐观、自信的生活着。2009年,她放弃了原本有丰厚待遇的单位,参加天心区残联的考试被应聘进了涂新社区,当了一名残疾专职委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在这个与残疾朋友息息相关的平凡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年。这些年来,苏敏心中时刻装着残疾人,同残疾人交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她把爱心无私奉献给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社区残疾朋友哪里有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她的仁爱温暖着每一位辖区残疾人的心坎,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主席”。
作为一名残疾人,她深知残疾朋友是最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也深知关心、关爱对于社区残疾朋友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上任后,她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上户走访了社区50户残疾人家庭,全面摸清了辖区内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并建立了规范的残疾人数据库和档案。拖着不是很灵便的腿,每天走访七、八户残疾人家庭,那份辛苦可想而知,可她从不喊苦叫累。以后的工作中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到残疾朋友家里去,和他们聊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及时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提供帮助。每逢节日,她都会组织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同时,为了便于残疾人与她联系,她还专门制作了“爱心服务卡”,上面印有她的手机和电话,残疾人只要有困难,她是随叫随到,毫不含糊。过去,社区残疾人一有什么事就会跑到社区来吵,来闹,以此来发泄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自从她担任了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后,社区没有了吵闹,许多工作在她的耐心解释下,更多的是一份信任与包容。如今,社区残协被残疾人亲切地称为反映情况、交流信息、倾吐心声的一个温暖的“家”。而她,成了这个“家”真正的“主人”。
在此之余,为了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她又跑社区共建单位,和他们携手一起,组织残疾人开展如健康知识讲座等各种文体活动。去年年底,在她的精心准备和策划下,社区残协在天心区一中图书馆组织开展了一场大型的残疾朋友相亲活动。温馨的活动现场,残疾朋友们的真诚、真心,感动了到场的每一位残疾朋友和他们的家属。活动结束后,她又建立了一个残疾朋友的相亲群,现在的她,既成为了“红娘”,又成为了年轻残疾朋友的知心大姐。
在深入开展工作中,苏敏发现残疾朋友的康复和医疗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许多残疾朋友因为医院路程远和医疗费用过高,而不及时看病就医和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于是,她多次找到了社区三真卫生医疗服务中心,并进行了多次协调。在她的努力下,社区残协与三真卫生医疗服务中心签订了残疾人免费康复训练和体检协议。医疗服务中心还承诺给残疾朋友开辟一条“健康绿色通道”。只要是残疾朋友来看病,一定给予优先、优质、优惠的服务。为社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朋友提供了免费的康复训练和治疗,为残疾朋友开辟了一条看病、就医的健康无障碍通道。社区的残疾人孟哥,因为一次疾病导致中风偏瘫,卧床不起,从此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她了解情况后,主动上户与其家人沟通,排除种种困难,和康复医生一起为他制定了一套适合他的康复训练方案。不管刮风、下雨她都会带着康复医生按时上户为他做康复训练,几年来从没间断过。现在孟哥已经可以自己做简单的康复运动了,也可以坐着轮椅出行了。孟哥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生活重新有了希望。几年来,苏敏没少流过汗水和泪水,但她为这份残疾人康复事业始终坚持着。
为了营造健残融合的和谐社区氛围,苏敏经常在社区周边学校、单位之间走动协调,发动社区居民、学生、爱心人士去关心、帮助残疾人。在她的努力下,社区残协逐步建立了100余名志愿者参与的残疾人志愿者服务工作网络。社区有一位残疾朋友叫王丹,因为出生时脑瘫,三十几年来一直卧病在床。母亲因为长期要在家照顾她,一直没有工作,家庭生活困难。几次上户走访后,苏敏主动与她们家签订了一对一帮扶协议。平时和节假日她都会带上儿子去王丹家看看,为她们家提供急需的帮助。现在,在她的感染下,黄土岭小学成为了社区残协的志愿者服务基地。她的儿子也在他所在的班级组织成立了一个爱心帮扶小组,小小的他们也会利用节假日去到社区残疾朋友的家里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她的行动,让所有人都明白了,原来,爱心也是可以传递的。
为了让残疾人朋友自强、自立,树立生活的信心,融入社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苏敏努力挖掘社区残疾朋友的特长和优势。经过多方走访和了解,她发现社区有许多残疾朋友喜欢十字绣工艺品的制作。从来没有拿过针线的她,到处拜师学艺,努力学习十字绣工艺,组织社区有十字绣爱好的残疾朋友和下岗失业人员一起成立了一个“爱心作坊”。2010年全国助残日期间,在她的组织和带动下,社区开展了一场大型的十字绣义卖活动,许多残疾朋友都拿出了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参加义卖。活动现场爱心涌动,许多企业和爱心人士都慷慨解囊。那次活动,社区残协共募集了爱心基金三千余元,建立了社区残疾人“爱心基金”。为了开拓十字绣爱心作坊,增加爱心基金,她挖空心思寻求销路,到处跑市场、实体店和企业单位把残疾人的作品进行销售、义卖。现在,社区残疾人亟需生活用品;哪一位残疾人遇上棘手的困难或资金问题,社区残协就会启用“爱心基金”为他们解燃眉之急。其实,一副精美的十字绣绣品的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有的作品就是残疾朋友每天工作几个小时也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可作坊的义工却从没有说过一句埋怨的话,“以前,我老是接受别人的帮助,现在我也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别人,回报社会了,谢谢苏敏让我活得这样有意思。”这是智力残疾朋友宋姐说的一番话。是苏敏,让残疾朋友体会到了从受助者变为助人者的意义和价值;是她,让残疾朋友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在社区工作几年来,社区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一直是苏敏心里最大的痛。为掌握社区残疾朋友的就业情况,她挨家挨户上户走访,对社区每一位残疾人的家庭状况、年龄和特长等基本情况做到了然于胸。然后跑上跑下拓宽门路,掌握信息,并在社区建立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网、需求簿。及时向他们宣传残联为他们提供的各项培训和招聘信息,推荐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让他们尽所能的多学点知识,掌握好一技之长,并利用社区与辖区单位的协作关系,创造就业机会。肢体残疾人周林租住在我们社区,有一个小孩读小学,爱人的身体不好,一家人的生活就靠他打零工维持。在生活的压力下,周林一度跑到社区来吵闹要吃低保。苏敏得知情况后,几次去他们家做工作,找他谈心,并推荐他去参加残联组织的免费汽车修理培训。培训合格以后,她带着他跑了十几个汽修店,投简历、说政策,终于安排他成为了一名汽车修理工。现在,周林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也有了奔头。三年来,苏敏帮助社区残疾朋友落实就业5人,为残疾朋友和残疾朋友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
几年来,因为工作突出的表现,苏敏连续几年被评为天心区的先进专职委员。她的勤劳和热情也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和残疾朋友的一致好评。在社区,同事们都戏称她为“消防队员”,因为哪里有需要她就去会去哪个岗位。对于一位残疾人来说,每天工作的辛苦可想而知,但她从不抱怨,每天都在认真、努力地学习、工作着。今年,去医院检查时,她被医生告知股骨头坏死。现在的她每天腿都会经常性的疼痛,走路也比以前费力了。但她从没想过放弃这份工作。她说:“腿不能爬楼梯了,我可以电话跟残疾朋友联系;不能在社区长期坚持工作,我可以在家里办公。”
一名普通的专职委员,她用她的真诚、爱心和对工作的那份执着和坚持,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丰功伟绩,只有诚心、爱心、热心和执著的追求。有人问她,自己腿不方便,每天在社区这样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她的回答很简单,什么都不为,就为了让我身边的残疾朋友幸福、阳光的生活着;就为了给他们点亮一盏生活的明灯!
来源:区残联
作者:区残联
编辑:徐拓
本文链接:https://wap.tianxinxw.com/content/2012/12/31/576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