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长沙晚报:“教育强区”崛起南城
2014-09-11 09:56:15 字号:

 

  地处天心生态新城区的青园小学,力争以清新的优雅校园,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打造充满创意与活力、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教育品牌。   石祯专 摄  

 

  ↓欧式的建筑风格、随处可见的墙绘插图,占地26亩的青园中信小学建筑面积达9435平方米,可容纳24个教学班,满足1200名学子的入学需求。 石祯专 摄

  记者 卜劲文

  让公平、优质的教育惠及天心区72平方公里土地上40所学校的3万余名孩子身上,打造教育强区、推进教育均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天心人稳打稳扎办教育这一情怀的真实写照——从人人都有学上的基础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再到人人都能上好学的优质均衡,天心区在求解教育均衡的道路上执著前行。

  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教育的难题一起来解决,教育的成果大家齐分享,在迈向教育强区的这五年,天心教育在2013年以总分全市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验收;在今年的全省第三轮县级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中被评为综合优秀,迈入湖南省第一批教育强区行列。

  教育,已是天心区“民生立区”的重中之重,是区域发展的一张精美名片。天心教育,站上一个新的台阶,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

  这里,教育大家办

  “四优先”战略全区下活教育一盘棋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砸锅卖铁也要保证孩子们能够有学上、上好学!”天心区区委书记曾超群在调研学校建设时说出了自己的教育规划构想:天心区的教育体量不大,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潜力无限,完全可以在全省首批教育强区的基础上走得更好、更远。

  如何保证教育的优先地位,让教育基本满足人民的需求?天心区委副书记、区长朱东铁说:“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教育发展的规划优先审定、教育发展的问题优先研究、教育发展的投入优先保证、教育发展的考核优先纳入,从人人有书读的基本均衡,发展到人人读好书的优质均衡。”

  一项名为定期议教的制度出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定期议教制度从区域顶层设计着手,全区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直26个部门和12个街道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创建教育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还推行区级领导和区直部门联系学校制度,并将教育强区建设纳入全区重点工作季度讲评和年度考核范畴。

  当制度将各区直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帽子、票子与教育挂上钩,教育上遇到的难题、问题,那不仅是教育局的事情,也是自己部门的事情。在天心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就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桂花坪小学改扩建的前期拆迁工作,只用了百把天就完成了,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新学校即将在省府新区建成。”桂花坪小学戴校长说到这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桂花坪小学原是一所农村学校,面积只有7000余平方米。这里靠近省政府,近两年来,学校旁边的高楼如春笋拔起,周边居民入住率显著增加,学校现有规模很难应对大规模的入学需求,就地重建一所更大的学校,是最科学、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根据规划,这所学校需要征地40余亩,涉及七八户当地居民的房屋迁建。建设方案确定之后,天心区相关部门和街道很快落实征地、拆迁工作,只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征拆任务。

  ——临聘老师因为待遇不高,不能安心于教,为了这一部分师资力量,天心区的劳动、人事、财政等部门,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拿出专门的政策,将临聘老师的待遇一举提升至全市前列。

  ——实现区域教育长效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就是科学规划,天心区教育、规划等部门一起,编制了《长沙市天心区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布局规划》,在对已有学校布局规划进行优化的基础上,高标准新建一批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

  ——教育发展需要真金白银。“十二五”以来,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14.72亿元,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23.5%,同时,高标准保证生均公用经费的逐年增长。

  在天心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两个月定期调研学校建设,区规划、财政、编制、人事等部门,条条块块,方方面面,都在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资源配置向“优先发展教育”倾斜,一个“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区级领导全员参与、部门街道积极履职”的扶持教育、支持教育的工作模式已形成。

  学校,城乡一样好

  名校带动满足97%以上的孩子家门口读好书的愿望

  天心区同长沙的其他区域一样,早已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人人有书读的基本目标。人人都想上好学,成了所有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愿望。

  在省府板块形成之前,天心教育的优质资源集中在二环线以北的老城区。整个区域的学校布局呈现两极发展,老城区学校容量小、历史久、资源优,新城区学校分布散、条件差、师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居民流动呈现出两端空、中间挤的趋势。

  天心区根据“十二五”期间学校布局规划和学生入学需求,从去年开始,按照每年“准备一批、启动一批、完成一批”的思路,遵循教育用地“面积只能更大不能更小、位置只能更好不能更差、操作性只能更高不能更低”的原则,制定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11.5亿元,建设和提质35所中小学校,12个新建扩建项目中,已有青园中信小学、先锋小学、青园小学、仰天湖赤岭小学完成新建扩建任务并投入使用;12个维修改造项目中,已有区少年宫、仰天湖小学、黄兴小学、黄土岭小学、红卫小学、幼幼小学及长坡幼儿园、学院幼儿园等8个项目完成施工任务;11个薄弱学校改造提质项目中,已有披塘中学、蓝天学校、兴隆小学、黄鹤小学、沙湖桥小学、南湖小学和书院小学等7个学校完成改造提质。

  青园中信小学的建设就是其中之一。今年6月,家住中信新城的李玉函终于拿到了青园中信小学的新生通知书。她在妈妈的带领下,迫不及待地参观了这所童话般的学校,欧式的建筑风格、随处可见的墙绘插图,一切都让她感到兴奋和期待。占地26亩的青园中信小学建筑面积达9435平方米,可容纳24个教学班,满足1200名学子的入学需求。

  如果说学校的硬件提升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只推手,那另一只推手就是通过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名校带动战略,将优质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等移植到新的学校中,将城区新改扩建学校“带上路、扶一程”,达到“建好一所,办优一所”的发展目标。

  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多种办学模式,将仰天湖小学和青园小学委托带动管理7所小学,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联姻”,一些新校、弱校迅速成长为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有一定办学特色的成熟的学校,全区的小学生有97%以上的孩子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读好书的愿望。

  在天心区的基础教育中,区属初级中学的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水平不高。为了补上这块短板,天心区加大与市级品牌中学合作办学的力度,促进区属中学与市级优质中学管理模式的统一、资源配置的统一、教学教研的统一。如今,天心区先后将区属的42中、天心一中芙蓉校区、长征中学与明德中学、雅礼中学、长郡中学等名校合作办学,实现了天心区中学教育跨越式发展,2013年、2014年,全区中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分别超过全市平均值2.6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

  均衡,名师校校有各学校交流配置名师名校长

  学校的成败看校长,学生的成败看教师,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则是如何实现教师队伍均衡配置。“安教才能兴教,区域教育硬件均衡配置基本实现之后,我们启动了‘教育家办学’工程,以人才引进优化教师队伍为保鲜剂、以创新培训模式加快专业成长为催化剂、以推进名师工程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为黏合剂,来促进区域教育师资的均衡发展。”天心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刘晓蓉介绍说。

  择校就是择师,要想让家长学生就近入学,就要让教师和校长流动起来,天心区每年对全区学校教师编制情况进行核查,优先解决教师缺编问题,近几年,天心区面向社会每年公开招聘100名左右的教师,共调整交流校级领导班子65人次,选拔培养名师、骨干教师250余名,覆盖全区所有的中小学。今年,天心区还全面铺开校园阅读工程,三万余师生实现走到哪、读到哪;实施教育创新工程,每年评选一百个学校管理创新案例、一百个教育教学创新案例、一百个学生实践创新案例,进一步激发全区教育人才队伍的创造力。

  要让老师安于教,还要让老师乐于教,通过提升他们的职业成就感,来激发职业活力。天心区通过推广行动学习、教师职业成长规划,来发挥校长书记、名师骨干的带动作用, 天心区注重全区骨干教师的建设和培养,每年对市、区级骨干教师进行考核奖励。全面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建立健全了教育系统优秀人才成长的长效激励机制和后备人才库,加强区、校两级“名师工作室”建设,建立区级“名师工作室”12个,并给予每室每年2万元工作经费支持。

  未来,学生全发展

  区域教育品牌+学校教育特色,成就学生特长发展

  “我星期一跟三年级的上足球课,星期四的时候,和我一起学习鼓号的又是其他班的。”跟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同学,上着同样有兴趣的课程,黄鹤小学的李怡静对于每周的课外兴趣文体选修课充满了期待。这所农村学校,六个年级只有200多名学生,创新特色引来众多人慕名前来学习他们是怎样推进课改的。

  “我们开展了作业微行动,将作业撕开做,针对教材配套的作业资料大多是以书本的形式出现,内容繁多,学校提倡老师将书‘撕开’,选择有价值的作业题让学生来做,避免了学生重复机械的作业。”青园中信小学校长刘菲菲是这样探索的。

  作为全国课改实验基地,天心区坚持把教育质量和水平作为教育的生命线,突出创造教育、环保教育、经典诵读等特色品牌的打造,在“自上而下出规划”、“自下而上重创新”的教育环境下,全区各学校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出现了你追我赶、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天心区在区域推进创造教育课题成果应用、提升创造教育品牌和实效的过程中,收获着种种欣喜:近三年来,全区中小学生共获得市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352项,其中创造发明国际奖14项、国家级奖88项、省级奖139项,申请国家专利12项,在国际发明博览会、宋庆龄发明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长沙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竞赛评比活动中屡获大奖,一大批同学成为爱动手、动脑的科技小达人。天心区被国家科技部、中央教科所授予“中小学创造力培养案例研究基地”,创造教育课题被列入国家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被评为“全国创造教育先进集体”。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卜劲文

编辑:徐拓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